一、时代背景
《宜良县水利志》载:“宜良水旱灾害频繁,旱灾更严重。”“三年一大旱,小旱年年有。”有记载以来,宜良县曾发生过39次大旱灾,为明朝6次,清朝14次,民国时期6次,新中国成立前的26次大旱灾,谷物歉收,米价腾贵,民不聊生,饿死甚众。“水缺贵如油,十年九歉收,地主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这就是新中国建立前宜良县城西山农村的真实写照。
宜良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解决宜良农田灌溉、特别是县城西面的农耕用水,为历代当政者的要务。
宜良坝子呈现西高东低的地理方位,东面农田利用阳宗海的水自然灌溉,但西面的田地,水低田高,对阳宗海的水也只能是“望洋兴叹”。除了“靠天吃饭”等下雨栽种外,广大干部群众也想过钻井取地下水,但依靠一挑一担,始终只是“杯水车薪”。由此,降服西山旱魔,改变西山“靠天吃饭”“水贵如油”的恶劣生态,宜良人民还是把目光投向了水资源丰富的阳宗海,一个“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想法在干部群众心中悄然萌发------引海水上山!
二、事迹节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饱尝过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宜良人,深知兴水治水的重要性,响亮地提出了“向水利进军”的战斗口号。
1957年冬,宝洪、永丰、金梅3个高级社的干部群众千余人,在“河水不上山,我们心不甘”,“任务不完工,我们不收工”的豪言壮语中,开山劈岭,苦干七十昼夜,沿宝洪山腰开挖了长达19公里、流量每秒0.8立方的跃进沟,引汤池河水为全乡人民造福,540亩“雷响田”变成了保水田,1100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修沟中,万户庄民兵杨汝安,创下了一天点200炮的新纪录,一次面临汤池河北侧仙人洞的悬崖峭壁,他用绳子拴着腰部打炮眼,点燃了装有近百公斤炸药的大炮。他的英雄事迹,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表扬,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民兵英模大会,被国防部授予“民兵英雄”光荣称号。
1958年2月17日的初春,天气乍暖还凉,而当天出征的1300余名“水利大军”,心里却是热乎乎的。他们同样是兵分两路,一路为技工队伍,承担沟渠工程打炮眼、凿隧洞、架渡槽、衬砌沟埂等技术活;一路为开凿沟渠的主力军,按设计要求如期完成19公里的引水沟渠。两路大军,举红旗、挑行李、扛工具,浩浩荡荡向宝洪山工地进发。立下誓言:“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以苦为己任,苦战三个月,誓叫海水爬上山!”他们创新了“一线工作法”,即在一线建立工程指挥部,在一线掌握工程进展和总结经验,在一线召开会议及时解决问题。水利大军一腔热血“白加黑”的苦干实干,同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日夜操劳、关心群众疾苦密不可分。“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当年领导干部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英雄沟工程指挥部是按“县委书记掌舵、县长划船”的模式,由四支队伍组建的。第一支是由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出征、在前线指挥,县长任指挥长,县委常委等18人组成的指挥管理队伍,他们不但有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更有为人民服务的好本领,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在干部群众中威信高,号召力强;第二支是技术队伍,由宜良水利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组成,负责施工中的技术指导、设计变更、工程监理、质量把关,他们事业心强,施工经验丰富;第三支是施工队伍,原则上以受益区的公社组成三个施工大队,承担沟渠工程所涉及的吸管、隧洞、渡槽等技术性强、难度大的工程施工;第四支是后勤保障队伍,由县物资局和供销社干部组成,负责设立工程指挥部物资供应点,承担沟渠工程所需的炸药、钢材、水泥、绳索等物资的采购、保管、发放,协调单位和民工的工具修理和土制炸药等。工程指挥部规格之高、阵容之大、任务分工之明细,在宜良水利建设史上实属罕见。
1959年6月,时任宜良县委第一书记的潘岷山,在工地主持召开了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县委常委、县人委领导班子成员及指挥部成员参加。这次会议“火药味”很浓,潘岷山同志针对部分对西山开大沟议长论短甚至沆瀣一气的人发了火,拍着桌子说:“唱歌靠嘴,农业靠水,国民经济的任何部门都离不开水!宜良的粮食要芝麻开花节节高,当务之急务必使海水流得更高些、更远些,目前的有效办法就是要在县城西边开挖大沟,引海水上西山,这是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的要务。”讲到这里,他抬起水杯喝了口水,声音更洪亮了,“要统一引海水上山的认识,前怕狼后怕虎,惧怕工程量大,惧怕我们家底穷,怕这怕那,为什么就不怕为官一任,山河依旧?农民温饱难保?”接着他用肯定的话语说:“现在开挖西山大沟过紧日子,是为了将来过好日子,领导干部不能鼠目寸光!”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坚定了誓把海水引上山的决心。
1960年1月初,万众欢腾、阖家团圆的春节即将来临。使命在身的宜良县干部,没等过完春节,立即在县人委大院内召开了近三千人参加的“向水利进军广播誓师大会。”“汗可流,身可瘦,海水不上山誓不罢休!”“是英雄,是好汉,英雄沟上比比看!”一句比一句响亮的豪言壮语,无不让水利大军精神振奋,士气倍增!誓师大会后,万余名水利大军挑着行李,扛着工具,推着两轮小车,浩浩荡荡,向着山穷水穷的西边大山进发了。刹时间,进山的道路人头攒动,红旗飘扬,锣鼓声声,人声鼎沸,一场讨伐“西山旱魔”的战斗打响了!水利大军一进工地,便以临战的姿态,争分夺秒;以顽强的意志,敢啃硬骨头;以个个呈英豪的革命气概,奋不顾身,迎着困难上。
人心齐,泰山移。英雄沟历时10年鏖战,33位勇士英勇献身,终于铸就这一人间奇迹。沟渠全长60公里,开凿6个隧洞、全长1267.1米,安装跨河倒虹吸管1件、全长186.57米,建拦河闸、进水闸各一座、溢洪口70座、渡槽4座、放水斗门50座,建筑物共计131件,取土炸石243.1万立方米,砌石45.57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里沟渠投资仅为9.041元,实现了当年开凿英雄沟要“快速建设和节省投资”预期的工作目标,为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尾声
宜良人民齐心协力开凿英雄沟,是在极其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简言之是在苦难中创造辉煌。这场改天换地、气壮山河的奋斗史,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沟渠、吸管、隧洞和配套建筑物,不仅仅是给英雄沟灌区人民过上了预想不到的小康生活,更宝贵的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它锻造了敢叫“高山低头,海水上山”,顽强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它锻造了不等不靠,主动作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它锻造了众人拾柴火焰高,无私奉献,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团结治水的精神;它锻造了勇于担当,无限忠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一言以蔽之,艰苦奋斗创辉煌。这就是英雄沟精神,这是开凿勇士们用汗水和生命凝固的灵魂,是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它虽经历岁月长河,跨越不同时代,但它仍是激励后人为之奋斗的不竭动力。如今,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更要一如既往地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麻痹、不松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弘扬开凿英雄沟艰苦奋斗创辉煌的精神,不负韶华,让英雄沟精神激励宜良人民插上新时代的翅膀,展翅腾飞,再创辉煌伟业!一代伟业,永垂青史!
(宜良县退休干部 官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