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中继续耕耘
云南省专家协会会长、原昆明市农科院院长 陈继顺
作为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一名退休农业推广研究员,我是在希望的田野中践行改革开放并亲眼目睹了离退休干部制度的建立四十年及发展历程。同时亲身享受到离退休干部制度的优越性及服务保障,借“赓续荣光四十年”纪念征文机会,同昆明市农科院离退休干部、科技人员一起书写农业人在希望的田野中四十余载的幸福篇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驾驶“铁牛”春耕忙
1976年,学校分配我到昆明市农机研究所的第二年,我就同官渡区龙泉公社金星大队签订了农业农机技术推广协议书。农业农机推广试验小组由赵庆恒、李钟绮和我3人组成,我任组长,开始在希望的田野中默默技术推广耕耘40余载。
我们在官渡区龙泉公社金星大队金刀营生产队、嵩明县嘉丽泽农场、富民县永定公社、散旦等推广实验东方红“铁牛”及轮式拖拉机犁田耕地、旋耕机、开沟机、喷灌机、插秧机、播种机、收割机等。
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正是“农业学大寨”及“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如火如荼,集体办农机,县区,公社、大队、生产队推广农业农机技术热情比较高,都希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我们农业农机技术推广单位推广农业农机技术提供了组织保障。
尤记得五一劳动节的时候,城市职工们正在张灯结彩庆“五一”,而我们农业农机人开着东方红“铁牛”及轮式拖拉机犁田耕地。走进金星大队金刀营生产队村的田野中,都能看到一台台拖拉机及中型旋耕机正在田间为水稻栽插翻土整地,随着拖拉机、旋耕机来回穿梭,铺满绿草的沃土变成一道道整整齐的田垄,四周散发泥土的清香,我们青春年华的脸上绽放出青春的微笑。
村长(生产队长)王金才、副队长兼任民兵连长何绍云告诉我们农机推广技术人员,以前他们用锄头挖田,插秧需要牛犁田耙田,还要人工除杂草,1200亩水稻从犁田耙田到人工插秧需要32天时间,妇女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把秧苗插入水田。现在农机推广试验从“铁牛”犁田耙田、插秧机插秧基本机械化,每年春耕生产只需18天时间就完成栽插任务。
秋高气爽艳阳天,又是一个丰收年。每年到十月,我们在昆明乡村稻田里目睹机器轰鸣人欢腾,农机推广服务队驾驶着水稻收割机,驰骋在金黄色的稻田里收获着耕耘的劳作硕果。
为进一步提升昆明农机化作业水平,减轻广大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从九十年代,昆明农业农村局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强农惠农政策,购买先进适用、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农业机械,推动了我市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昆明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希望的田野中耕耕耘四十载无怨无悔
百业农为先,农兴百业兴。40年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昆明市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后,云南农业以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抓手、昆明市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农业、牧业、特产税取消,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阶段,“三农”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昆明在巩固粮食、烤烟、蔬菜等传统农业基础上、积极培育特色水果、坚果、花卉苗木、中药材、渔业、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近年来,昆明市政府各项目标任务是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工作要求,对粮食、蔬菜、肉类等农产品生产情况进行数据监测。
我们是昆明农业改革发展及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的参与者、实践者、坚持者、宣传者、见证者、受益者。40余年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生涯工作中,我在历届昆明市农机农业局长及农科院科技人员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奖,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省政府星火计划奖及省市农业技术推广奖16项,2011年获昆明市第22届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当选为昆明市首任农科院院长、农业推广研究员。
2014年9月,我从昆明市农科院退休并先后当选为云南省专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会长并带领1886余名专家会员先后主笔撰写了《云南省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发展调研报告》《云南高原特色蓝莓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云南省稻田养渔调研报告》《云南高原特色中医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云南高原特色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云南高原特色优质苹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今年正在撰写《云南种业发展调研报告》。我将继续为高原特色农业技术推广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中,无怨无悔。
(昆明市农业农村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