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老年大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昆明市盘龙区老年大学
盘龙区老年大学成立于1993年8月,是昆明市第一所县区级老年大学。三十年来,学校秉持让区属离退休干部和辖区内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宗旨,模范开展教学工作。2020年以来,盘龙区在建好区老年大学的同时,在省、市老年大学指导下,积极推进社区老年学校建设。努力帮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实现就近就便参与学习、参加活动、发挥作用。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8所社区老年学校,为广大学员更好地为党和人民事业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增添正能量提供了阵地,为全区老干部工作提质增效贡献了重要力量。盘龙区老年教育办学力量分别有政府举办、社区举办、社会第三方与社区合作举办等几种模式。总体来看,老年教育工作在盘龙区发展趋势向上、向好。但随着历史来到“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我国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党和政府的工作需要、老年人对高质量“文化养老”生活的需求,都对老年大学的办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质量老年教育的核心在于课程体系建设。为此,盘龙区老年大学结合办学实践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简单研究和探索,以期为下一步做好全区老年教育工作做一点贡献。
深刻理解课程和课程建设含义
“课程”一词表示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路线。我国古代对“课程”的定义不同于西方社会。我国古代教育中“课”的含义是指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授课量,进行教学和检验;“程”的含义是指学业的进度。所以,“课程”的基本含义是授课者预设学习内容和授课量以及学习进度,学习者按照授业者的计划进行阅读、学习和完成课业的过程,在最后会有较为严苛的检验。老年教育中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以及所安排的各项进程的总称。
因老年人的特殊性,老年大学课程建设主要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部分组成。课程目标是指老年人接受一门课程学习所要达到的最终要求,是指导整个课程的关键因素,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有指导性意义。课程内容是老年教育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满足老年人教育需求,实现预设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依赖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需要按照目标和内容作出有效安排和有序实施。最后就是课程评价,课程目标是否得到满足,课程内容是否有效,课程实施效果如何,需要课程评价来做最后的检验,并指导课程发展的方向,这几部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基层老年大学重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老年大学课程设置是老年大学的核心问题,也是老年教育中一个重要而又艰难的话题。当前老年大学尚无国家课程,也没有地方课程,而实现统一的老年大学课程可能性极小,这样的情况下,基层老年大学重视自身课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基层老年大学基于特定的学员群体和办学宗旨,遵循适应性、科学性、系统性三项原则,把握好普及与提高、传统与现代、适应与引导三对重要关系,课程设置应尽可能丰富、多样,力求形成一个类似自助餐式的、既能助力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又能基本满足学员个人需求,由学员自主选择的课程库,结合基层老年大学设课灵活、开课及时、教师参与积极性高、充分适应当地老年群体需求等特点,促进基层老年大学在稳步健康的发展中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以盘龙区老年大学及各社区老年学校的实际来看,现阶段,在许多基层老年大学课程设置中,通常以养生保健以及休闲娱乐为主,一般有以下七大系:
文化艺术系,分文学(有文学欣赏、普通话、生活英语、旅游文化等课程)、书法(有楷书、行书、草书等课程)、美术(有国画、纸艺等课程)三个专业;
生活保健系,分保健(有按摩、老年医药、中医保健、营养保健等课程)、技能(烹调课程)两个专业;
戏曲器乐系,分戏曲(有戏曲、戏曲表演、京剧、越剧教唱等课程)、器乐(有二胡、电子琴、古筝、葫芦丝、口琴、陶笛等课程)两个专业;
声乐系,声乐专业有声乐、合唱、音乐欣赏等课程;
体育系,分太极(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太极剑等课程)、球类(有气排球、柔力球、门球等课程)、瑜伽(有普拉提、养生瑜伽等课程)三个专业。
舞蹈系,分体育舞蹈、民族舞、健身舞(有健身舞、健美操等课程)三个专业。
信息技术系,分摄影(有图像处理、摄影等课程)和信息(有数字化生活、电脑与手机应用等课程)两个专业。
可见,基层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往往忽略了老年大学的政治功能以及文化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基层老年大学的价值和作用一定程度上倾向娱乐化。要改变,就需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需要、学员实际需求、当地实际条件等多角度综合研判,进一步规范基层老年大学教学管理和课程体系设计。要办好高品质老年教育,必须以学校现行课程体系为基础来规划,推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三化”建设。如盘龙区老年大学在下一步办学计划中,除举办常规课程外,着力强调“盘龙区老干部党校”的角色和功能,预留一间教室,根据党和政府不同时间段的重点工作需要,举办各类主题鲜明、内容多样、规模不一的短时学习班,为学员讲授新时代智能生活的小知识,同时拟邀请各部委办局领导和具体业务工作人员来与学员沟通、交流,普及党政工作知识,提高学员与党和政府的“亲密度”,同时把学员培养成党和政府的宣传员、信息收集员等角色,以校内带动校外,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提高实施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办好老年大学的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办好基层老年大学,就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德才兼备、业务精良、相对稳定、热爱老年大学工作的教师队伍。
首先是要扎实做好选聘教师工作,确保两个坚持:一是坚持高标准。被选对象必须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热爱老年教育事业;二是坚持选聘程序。选聘教师必须坚持个别交谈和面试、试讲和评议等程序,确保教师素质。
其次是要把课堂作为锤炼教师的战场,在工作实践的第一线锻炼教师,引导教师深入挖掘老年教育的规律,在实践中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做到讲得精、练得勤、评得善、节奏慢、内容活、讲解细,做到因材施教。
再次是要扩大师资行业覆盖面。不仅仅停留于琴、棋、书、画、诗、花、茶、歌、舞、唱、跳这些老年大学惯有的教学领域,也要注重结合“党员领导干部上讲台”等党建工作,从基层一线发掘动脑能想、动手能干、开口能讲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进入老年大学的师资队伍,讲好基层工作的生动故事。
最后是教师培训不松懈,新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一是组织新教师学习老年教育的方针政策、介绍办学形势、学校情况,使新教师对老年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重点讲授老年教育理论,即老年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使新教师了解老年学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初步认识老年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为上岗做准备。教师上岗后还要定期进行在职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不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水平,更好地搞好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实行理论研讨与经验交流相结合,“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政治培训与业务培训相结合。
向课堂要质量 深入开展“推门听课”
听课是观察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体系中广泛运用于监督教学质量、评判教师讲授水平等工作。“推门听课”是没有计划、没有提前告知,在不打扰课堂的前提下,随时推门听课的一种方式。盘龙区老年大学在实践中,将“推门听课”纳入教学常规管理,以此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真正为学员提供优质教育,收效良好。以往,老年大学的听课方式通常是公开课或展示课,这些课往往要精心准备、认真设计,如何新颖导入,如何把握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如何突出学员主体,反复斟酌、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有时甚至细到设计出每一个提问。而“推门听课”就不一样了,推门进去的时候,往往是在教学的中途,听不到完整的起承转合,看不到设计的精彩环节,但这样的课是最真实的课。在这样的课里,才能看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了解到真实的情况,才能有效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老年大学“推门听课”采取分散听课和集中听课、随机听课和针对性听课、一节听课和连续多节听课相结合的形式,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跟踪。一听:听课堂教学;二查:查课堂纪律、查学员到课率;三记录:记录授课教师和听课班级的必要信息,记录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记录对该节课的评议和意见;四评价:评价课堂教学氛围,评价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老年教育特点,评价教学环节是否灵活多样、环节衔接是否自然,评价授课过程中教师展现的亮点、优点。
针对骨干课程和新聘用的授课教师,开展连续多节听课,促进新教师尽快适应老年教育特点,让课堂围绕学员的“学”,紧扣学员的“用”,教学互动,不断提升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针对学校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这两类教学科目,集中安排推门听课、针对性听课,采用公开课展示活动,听课结束后对听课情况进行汇总,并定期组织教师经验交流会,促进教师之间增进了解,相互学习,从而激发内在的需求和动力。总之,老年大学把“推门听课”活动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促使教师在常态课教学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力求原汁原味的常态课堂堂出精彩,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双赢发展。
把握发展趋势 构建现代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到来,人口老龄化是国家本世纪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社会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基层老年大学的学员情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新时代的老年大学,一些热门专业报名十分火爆,由于名额有限,很多老年人不能报上自己的理想专业。因此,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发展,逐步调整完善现有课程设置,开发建设新的充分体现基层老年大学教育功能的现代课程,是一项迫在眉睫、值得重视、需要深入研究的工作任务。
(一)基层老年大学课程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政治立校的本色,突出政治功能和定位,通过“一室多用”等办法,设置党员活动室,结合学员在校时间短、流动快等特点,强化学员临时党支部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微党课等“红色”课程。紧扣国际国内时事,同时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调研等,引导学员既要关心国家大事,也要以身作则,积极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充分发挥老年大学作为党和政府与老年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基层老年大学课程建设,要更多地体现地域性和特色性。区级老年教育的课程建设首先应体现地方特色,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人文实际等特点出发,开发建设有地方特色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按计划定期对课程设置进行动态更新。同时灵活建立远程教育网,实现网上授课,不断满足全体老年人对教育的需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网络,选择多样的体现地域性的教学课程。
(三)基层老年大学课程建设,要更多地体现多样性和层次性。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加,昆明是世界花都,养老宜居,城市“新盘龙人”不断出现,未来老年教育课程设置,将充分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出生地域的老年群体的“文化养老”需求。我们要在课程设置内容上实现多样化、结构上体现层次性,尽最大努力实现老年教育的普及和课程建设现代化。例如盘龙区老年大学59岁及以下的准老年学员较多,这部分学员突出特点是低龄、健康、文化水平高、生活阅历丰富,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比较迫切,希望接受高层次的课程教育,今后老年大学可根据学校实际,结合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身心特点和教育需求,精心设计、努力开发现代化课程。
(四)基层老年大学课程建设,要更多地体现情感性和社会性。未来老年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但要重视老年学员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课程内容对老年学员有什么作用,包括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愉悦心情、促进交流、适应社会等,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如开发相关课程帮助老年学员掌握亲子英语、糕点制作、祖孙心理学等技能,增强自信心使老年学员在生活中更好地为家庭、为社会服务。
(盘龙区委老干部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