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嵩明县以实施“凝心铸魂”等五项工程为工作抓手,持续强化政治引领、阵地拓展、特色办学、精准服务和作用发挥,推动嵩明县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实施“凝心铸魂”工程强化政治引领
学校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每学期举办开学第一课暨思政课大讲坛,邀请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辅导,组织教师、班长和党小组长和学员代表专题学习。此外,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全体学员,各党小组长和各班班长组织各班级学员利用课前十分钟、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多种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学、走进课堂,用润物无声的方式为老年学员凝心铸魂,引导老年学员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通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老年学员爱党爱国情怀,做到不忘初心、永葆本色。
实施“延伸布局”工程强化阵地拓展
近年来,为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就近就便参与学习活动,嵩明县老年大学始终把推进和加强社区老年学校建设作为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落实落地。充分整合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幸福食堂等资源,在嵩阳街道嵩阳社区、龙泉社区、大营社区,杨林镇文苑社区、龙保社区新建社区老年学校,推进老年教育的阵地向基层社区延伸布局,不断扩大老年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同时,以创建全市星级社区老年学校为契机,不断加强社区老年学校的规范化建设,提升社区老年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嵩阳街道嵩阳社区被评为五星级社区老年学校,杨林镇官渡社区老年学校、小街镇哈前社区老年学校、牛栏江镇罗帮村老年学校、杨桥街道龙街社区老年学校被评为四星级老年学校。同时,充分整合驻嵩高校资源,采取合作办学的模式在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成立老年大学校点,让周边的老年学员可以就近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老年大学的课程内容,满足老年学员多元化的文化养老需求。
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强化特色办学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兴校的办学方针,从教师选聘源头严格把关,多方面进行考察聘用。每年开展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组织相近专业的教师和班长交叉到各班级听课评课,请学员对教师的课程评课、日常不定期推门听课、推行教案每学期评审制度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此外,把特色办学作为学校品牌建设的着力点,把老年大学建成非遗文化的弘扬传承基地,引导老年学员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银发力量,用非遗文化传承赋能特色办学。近年来,开设花灯非遗班、面塑班、剪纸班等非遗课程。把信息化手段融入教学管理,让信息化赋能老年教育,创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传统课堂与云课堂优势互补的新教学模式,疫情期间切换线上教学模式,确保老年学员停课不停学。积极探索必修课+选修课教学模式,根据学员学习需求开设保健按摩、心理健康、朗诵等选修课程,不断丰富课程内容。
实施“关爱银龄”工程强化精准服务
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的办学方向,在课程设置、智慧助老、关心关爱等方面做到精准施策,切实为老同志做实事做好事。一是常态化免费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培训,针对老年人常用的社保待遇资格确认、看病就医、电子医保卡绑定等常用功能进行培训,开展分众化、小班课、一对一的培训,提高了老年人智能手机运用能力,切实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拥抱智慧生活。2022学年,共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培训38期,参加培训450余人次。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在我校建立实践基地的平台资源,定期开展关爱老年人助老志愿服务活动,为老年学员免费测量血压血糖、按摩和义诊。
实施“银发生辉”工程强化作用发挥
学校始终贯彻老有所学、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以活动开展提升办学质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检验办学成果,用学习成果服务社会促进和谐。积极搭建展演展示平台,借助花灯小戏、音乐、舞蹈、情景剧、器乐演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到文艺作品中,演出来、唱出来、讲出来、舞出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群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举办“银发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师生才艺展、“永远跟党走、筑梦新时代”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社区文艺展演,老少同乐庆六一、非遗文化代代传、祭扫烈士墓及环保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活动,引导老年学员银发生辉、助力发展。录制合唱、花灯小戏、朗诵等节目参加全市离退休干部文艺作品征集,朗诵班节目《诗颂中华》通过遴选,参加全市离退休干部庆祝建党102周年文艺作品展演。
(嵩明县委老干部局 供稿)